经历新冠后,你怎么看中医?

几天前,一大早就看到朋友给我发的人民日报的直播链接:首个中医方舱医院首批患者出院。他说你快看,属实当代魔幻。记者采访问:“你在里面接受中医治疗感受最深的是什么?”患者尴尬地笑了笑,说:“这个你还是去问别人吧,因为我本身是一个中医黑。”
作者简介:
胡译丹,北京中医药大学在读,黑夜执灯者。
未可知。甚至他们是否了解西医,掌握生理、病理、免疫、微生物知识都很难说。除去一些有利益关系的职业中医黑,剩下的都是“学舌”的大多数。本身缺乏对中医的了解,又忘记了对未知事物保持应有的尊重,一味地跟风附和,丢失了自我思考的能力。
但从未输过一场民族大义。
自从新冠疫情爆发至今,全国确诊病例中,中医药治疗病例高达92.58%。其中,湖北省和武汉市的参与比例分别为91.86%、89.40%,中医药在这场战役中功效显著。
不止这一场战役,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中曾爆发的白喉、天花、麻疹、霍乱、鼠疫等大小瘟疫有几百次,古时的医疗防治手段主要是中医药,取得了“活人甚众”、“活人无数”的效果。秦汉时期,中医对传染性疾病就有了较详细的认识,《黄帝内经》中有“五疫之至, 皆相染易, 无问大小, 病状相似”的记载。所以,中医真的缺少实验吗?不过是实验对象不同罢了,西医是动物,而中医从未离开过病人,从未离开过临床实践。从出生那天起,中医的疗效就公开接受着众人的检视。
根据中医理论,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等邪气或正气不足,都会使人患病,医生需找准病因,扶正祛邪,调整患者整体机能,使其气血阴阳恢复平衡。比如,有因寒邪所致风寒感冒,有因热邪所致的风热感冒,由于病因不同,选择驱邪的对象就有寒热的不同。病人年龄不同、邪气对其造成的伤害程度不同,则用药剂量也会有差别。辨清疾病的不同证候,并对病人进行对症治疗正是辨证论治的含义。
中医的治病机理,如《黄帝内经》中所说:“寒者热之,热者寒之,微者逆之,甚者从之,坚者削之,客者除之……”是将体内偏离生理范围的部分,通过药物治疗使之恢复正常。其原理与西医并无差别,只是中医注重的是人体功能性病变,适用于慢性、宏观病症。而西医更注重生理性病变,关注普遍规律、临床数据,擅长急重症。

确实,由于百草皆可入药,中药数量众多,其中有毒之品不在少数,然而这并不是一个需要回避的话题。自《神农本草经》就有将药物分为上、中、下三品的做法,“下药一百二十五种……多毒,不可久服……”。医生在开方时并不是直接单独使用有毒之品,而是会通过药物之间的配伍、用量大小的控制、炮制煎服的不同方法等,对中药进行增效减毒,缓解或消除某些药物对人体的不利影响,扩大治疗范围。
中医曾有刮骨疗伤,西医也曾有放血治疗。如今西医引以为傲的外科从理发师协会独立出来,创立外科联合会也不过三百年的时间。我们不该将眼光局限在过去的不足与错误上,忘记了未来是无限的。中西医各有所长,应该平等共重地发展。因为说到底,中医与西医都不过是治疗疾病的工具罢了,医学是为人类服务的,不是为科学真理服务的。没必要捧一踩一,如何正确地利用它们才该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。
既然讲到了客观、科学,那么也希望大家能放下傲慢和偏见,客观地看待中医药,共同保护这个传承了千年的智慧结晶。因为生于中国、长于中国的中医,在国际上的接受程度比在自己最亲近的家乡还要高,甚至目前很多国际上通行的中医标准,都不是由中国人自己制定的,这难道还不能证明中国在发展中医时所处的劣势地位吗?
是谁的春天呢?